对设计师来讲,应该重点调研消费者的“购买目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状态”三个环节。
1.购买目的
自己用?还是送礼?这是最基本的购买目的。
最终的消费者,可能是购买者,但也可能是第三者。什么人买?什么人消赞?为什么买?设计之初,一定要多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并且多和目标消费者进行交流讨论。儿童的洗浴用品,是儿童用,家长买;动辄上千的礼品酒,多数时候是送礼的人买;一包卫生巾,买与用基本是同一人。消费者在购买某款商品的时候,绝大多数已经知道这是自己用的还是他人用的,或是用来送礼的。用途不同,关注的卖点也会不同。细心的家长为儿童购买玩具时,会考虑是否有利锻炼孩子的智力或者身体,会考虑玩具使用起来是否安全,等等。因此拿着包装不需要打开就可以看见甚至触摸到里面的玩具,会是比较理想的包装方式。送礼的人,会考虑为什么送礼,是普通的礼尚往来,还是烧香拜佛有求于人,礼品的包装能否体现其该有的价值甚至超值,等等。走进超市,这个今天消费者主要购物的卖场,自买自用的情况还
是最主要的。
所以,在包装设计之初,一定要多了解目标消费人群的意见和倾向,了解他们对这类商品通常比较关心哪些方面的信息,而其中尤其关心的信息有哪几项,了解他们更容易接受或者预测他们可能接受的设计风格会是怎么样的。
2.消费预期
消费预期包括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
消费者对每类商品优劣的评价,往往预先存有期待:我需要买到什么样的,或者不要买到什么样的。当大多数消赞者对某类商品的“好”与“不好”形成带有共性的判断以后,往往会在下一次购买同类型商品时,预期着它应该具备某些“好”因素:也下意识地会回避某些“不好”的因素。我们不妨将前者称为消费者的“积极预期”,后者称为“消极预期”。比如,服装一定是新款的好,而不要过时的;化妆品,法国品牌通常比亚洲品牌的要好;火锅底料重庆的才口味地道,而不是沿海城市的:矿泉水应该是纯洁透明的,而不是浑浊的,等等。这些评价的标准,有些是来自消费者直接的消费经验,有些是来自间接的知识,有些甚至是想当然的。但是不管怎样,一旦当消费群体对某类型商品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积极预期”或者“消极预期”后,企业或者品牌是很难将其逆转的。比如可口可乐曾经开发并推出过直线瓶型,但是消费者并不认同,只好又回到大家已经认定的经典的曲线瓶。因此,包装设计在信息传达和风格表现上,通常应该谨慎分析、遵从、利用这些各行业间、各类型商品间流传的“积极预期”,并一定要回避“消极预期”。
3.消费状态
消费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使用商品时的情绪与氛围;二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的具体体验感受。比如白酒,最主要、最多数的消赞状态应该是亲朋或者好友宴聚时饮用,而不是独自找个角落闷干。那么,宴聚时餐桌上的酒盒、酒瓶的色彩与造型,是能刺激调动大家活跃情绪的好呢?还是调动大家低沉含蓄情绪晦涩的好?比如矿泉水,-瓶550毫升通常可以满足一个人半天的饮用;采用旋拧的瓶盖而不是易拉盖的结构,让消赀者可以根据需要反复闭合瓶口;瓶身通常采用6厘米左右的直径,并有凹凸造型,以符合多数人握持的最佳人体工学尺寸,以便人们在携带握持时有更省力舒适的感受。
一定要分析并尽可能形象地描述商品最可能的几种被消费状态,这会为包装风格的设计提供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
本文地址:
http://www.bjfhry.com/fhweb/post/879.html | 分类:包装设计信息 |
次阅读